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一定义看,文化有二层含义,一是生产物质与精神的能力,一是已经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这二者是紧密关联的,互生互克的。校园文化是校园这个特殊领域里的文化,是校园这个特定土壤里呈现的文化,有着文化的共性,又有着个性,理解校园文化,我们应在广义文化的高度立意,在狭义的校园文化中立足,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与认识。
校园文化的特征 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学校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又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振奋师生的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可通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必将对社会主义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促使个体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他们也相信人天生是善的,在提供另外适当的成长和自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与力量,也是 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希望源泉,更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前提基础,提高全 民族的素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则指日可待。制度的执行过程是一个不断扬弃和筛选的过程,久而久之,其内容必定会形成一种 习惯、风气,教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制度本身有更深入、更准确的理解,会把制度规 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也就达到了学校育人的目的。所以,制度制定一定要征求 教师的意见,获得教师的赞同,制定后的调整也不容忽视,这样的制度规范才能成为教 师的行为方式,也会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
依照系统论的结构要素理论,材料、能+量、信息是系统最重要的结构要素。学校文化既然是一项系统工程,那末学校文化内里结构的合适得当性、各个构成因子的能+量和信息发挥的最优化就非常重要了。上面所说的各个主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职务和责任和功能,怎么样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使她们的能+量、信息功能最优化,使之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合力,就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英文化,其内里本质意义整体体系聚集了人的总称社会所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可以说,学校文化就是人的总称文化史的缩略影像。同时,它又在不断地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为己所用;依靠文化主体不断地创生新的文化,使本体不断发展壮大。所以,学校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历史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创生新的文化,并使之有机整合的发展史。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比如,爱国爱校,集体主义、主人翁意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等,通过它的熏陶必将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并对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校园文化就像一种粘合剂,可以使师生产生归属感,形成一种内在的向心力,即校园精神。精神是文化的灵魂,能使师生团结一致,这种 精神在校园中增强了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校园文化生活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充满无限的创造活力,探索进取的求知欲望,激发着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起 着积极作用。游戏活动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调节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增添情趣。组织的各种活动可以提高艺术修养 ,身体素质等。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校园文化还应是能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校是汇聚、传递、改制、创新文化的高级文化体,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发展,建设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础建设。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校园文化墙应该是校园文化“水到渠成”的彰显。文化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校园文化的彰显如果仅仅停留在理性深奥的条文或标签上,终究会与师生形成“代沟”,成为被冷落的摆设。文化自觉需要一个过程:对自身承载的文化的一种觉悟、一种科学认识。“文化自觉”需要师生的认同并践行。文化墙的内容和设计应该发挥师生的能动性,有师生参与的一席之地。让师生参与其间,即学校文化的内涵通过师生理解和认同的感性语言和形象图案表现出来,从而达到“物”激“情”,“情”发“辞”,“辞”促“行”的效能。优秀校园文化的体现,应该是师生“水乳交融”的一种自觉。
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主阵地之一是校园的墙壁。校园的墙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质的巨大的推动力量。学校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建设高雅别致、丰富多彩的校园墙壁文化。在环境建设中让墙壁与花草说话,让师生生活在如诗如画的书香校园环境中,着力于校园“教育文化长廊”建设,时时处处为广学校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激发学生向上、从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激起求知欲。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主阵地之一是校园的墙壁。校园的墙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质的巨大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