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整合功能。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模仿,进而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一定的文化氛围正是他们模仿的“蓝本”。与此同时,校园文化自身渗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通过不同思维的不断碰撞,在寻找个人与集体、社会的结合座标的过程中,不断整合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系,从而逐步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获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与技能。
校园文化形成了传统,就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引导着师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情趣和行为作风。师生会自动地,不用思索地按照学校的思维去思考,去行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理论探讨、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等,造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学校德育模式。
提到学校文化理念设计就不能不先提及学校文化SIS识别体系,学校理念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SIS识别体系的灵魂,此系统是由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等因素,长期影响积淀而形成的主导意识和深层心理定势,对内可以激活师生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对外可以塑造学校形象。设计团队首先通过与校方深入的沟通与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继而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同时借鉴其他社会组织的核心文化构建要素,进行对学校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和全面策划,完善各个文化构成因素,达到自成一体并深入论证,逐渐形成专属校方的个性化理念体系。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一句话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
校园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师生依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是绝不可忽视的。校园的制度文化有利于发挥制约作用,但也可以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场所,是展现才艺的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增长知识的乐园。农村的一些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在学习城市学校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校园文化表面的改造。校园文化建设就从绿化、美化、硬化、量化、校园文化等“五化”入手,硬化路面,修建花坛,改建厕所,布置文化墙,并竖立警示标语,如“师生讲文明,校园更和谐”等。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有限,而且农村中小学的生源在不断减少。进行校园整体环境和办学条件改造,努力将校园建设成公园、花园、乐园。在育人方面,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教学建设同等重要,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含有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各个方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竖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成功实现目的的路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不可以缺少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