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为目的的各种讲座、学术论坛等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因为这些文化形式在呈现文化的丰 富性,传播手段的多媒介性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引导作用。但在三届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中,虽有《推崇名师,追求学术》和《院士是面 旗帜》等获奖项目,但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教师”围绕“学生”的天体运行中行星与卫星式的关系。这一关系导致本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设的精神家园,前者却成了旁观者。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良好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识;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师生的思想言行具有规范和调节矫正作用;有利于培养师生的集体意识,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家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以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文化活动、教学质量创优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师生进行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协作态度全面教育。小学的文化建设中发现,农村中小学在进行校园图案、景物等物质文化建设时,不注重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所制作的图案、景物等成为装饰和摆设,不能产生丰富的文化昭示。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要一味模仿城市学校,而要注重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
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理论探讨、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等,造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整个校园对外形象代表的重要体现,文化建设的作用不亚于校园战略发展方向的确定,只有完善健全校园文化,方 能将校园战略发展、校园快速发展拉入高速进程发展阶段,确保整个教学系统有条不紊的实施与前进。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一直备受学校教育者的关注,它是师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创造出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学习气氛和校园精神。在大家提倡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校园文化在建设和谐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更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提升校园文化“物”的品味外,还要重视“人”的塑造。它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校园精神。就是学校的生命活力,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虽不具有表层物质环境文化和中介层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但由于其精神已渗透或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以致由它透视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
学校文化的建设方向,从来不是某个领导者单一意见的反映,而应该要综合大多数成员的心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贴近学校实际,对学校问题有真切的体认,因而学校领导者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文化建设更具个性色彩,更有生命力。而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发其内在激情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活动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应该有显眼的东西,让人一走进学校就能直观地看到,如雕塑,有特定寓意的建筑等。但在注重这些显在文化载体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内隐的文化载体,如可以成立教育讲坛、班主任论坛、教研组活动制度、教师沙龙之类的思想交流平台,因为这些载体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更直接和更有效。
凝聚功能。这是指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良好的校风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所谓校风,即学校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教学意识、育人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以及为全校师生认同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它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力。这种高凝聚力主要表现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休戚与共;集体对个人有很强的吸引力;个人对集体有很强的认同感。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一个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无不凝聚着一代代办学人的智慧和血汗,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广大师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不懈努力,才铸造了学校精神,发扬了学校精神,改造了学校精神。由此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校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校精神的延续。“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的光荣职责,而每一个学生也都应具有尊师重道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应在多边交流中建立亲密的、互助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万物的真理,促使学校精神之花盛开。